清翔的漫遊者指南:何不去北門看看歷史?從北門思考你想要的臺北

清翔的漫遊者指南:何不去北門看看歷史?從北門思考你想要的臺北



最近各位若是有空,不妨前往北門看看。還記得兩個月前我們的貼文嗎?自從忠孝橋引道拆除之後,北門已然重見天日;而到了現在,北門附近栽植了草皮與其他景觀植物,綠意盎然,和紅色的北門相映襯,實在是個拍照的好地方。

沒有忠孝橋引道的遮蔽,北門的側邊與內部都有了充足的空間與光線讓人好好觀察,而在4/12的時候,都發局確定在此處挖出了清代的遺跡,應為甕城的一部份,這也是應該最近過去看看的一個好理由。(「甕城」為一建於城門口後方口袋型的城牆,城牆上有另一道城門,若將兩道城門關閉,即能將攻入城中的敵軍困在其中,詳見此新聞連結。)


我在今年1月的時候,曾介紹過北門附近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今天總算記得帶上相機好好拍上一拍。北門右方馬路兩側分別是三井倉庫與臺北郵局,北門左前方則是鐵道部。說起來,要照全這些建築可不容易──主要是這附近的馬路太複雜啦!從北門捷運站出來到北門要過大概4條馬路,從北門到臺北郵局要過2條馬路,而從北門要到三井倉庫卻不能直接穿越隔開它們的那條馬路,必須回到北門再過4條馬路才能抵達三井倉庫。

若想一次看完這些古蹟與歷史建築,就非得這麼辛苦不可,實在讓人難以親近。從這點來看,柯文哲的西區門戶計畫想弄一個北門廣場出來,方便人親近歷史,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可惜這個計畫卻硬生生排擠了三井倉庫,無意保留在地歷史紛陳的風貌──但正是那些並列於城市中的、來自不同歷史時代、不同階層的建築可以塑造出一個城市的特色,展現當地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多元,給人帶來深刻的印象。一個同質性高的城市,同時也會是一座沒有特色、讓人走過就遺忘的城市,我想那並不是西區門戶計畫的本意才是。

雖然在文資團體的努力爭取之下,三井倉庫已從拆除改為遷移50公尺(拆掉後重組),但就算不論原已損毀嚴重的三井倉庫是否承受得了拆掉重組造成的破壞,光是改變位置這件事情,就將讓三井倉庫的價值減損許多。因為三井倉庫最大的歷史價值便在於它的位置──一面朝向三線道,一面朝向鐵路──這是日治時期的精華位置,唯有像三井這樣的大財閥才能在這個交通要道周邊建立倉庫。

隱於綠色植被中的三井倉庫。

如今,臺北鐵路早已地下化,北門的三線道也將因應交通壓力而計畫拓寬,日治時期的三線道與鐵路印象將不復存,連三井倉庫這個標示了三線道與鐵路位置的重要建築也將搬離,此地日治時期的歷史文化脈絡也將被打亂、混淆,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難道清朝的歷史與古蹟,因為時間比較久遠,就比日治時期的更為重要嗎?我想不應該是這樣的吧?日治時期的歷史與古蹟承接著清代的遺留,繼續發展下去,國民政府來臺以後,也是承接著日治時期的建設繼續發展,這樣承接發展的脈絡,我想是比單純年代久遠與否更有價值的。 (至於有關西區門戶計畫與三井倉庫的審議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爭議在此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人歡迎關注「搶救北北三」的粉絲專頁。)

雖然挖出甕城遺跡讓西區門戶計畫有了變數,但三井倉庫被拆移的命運恐怕難以改變,所以只能趁現在多去逛逛、多拍拍照了。三井倉庫的外牆目前長滿了植物,一片綠色其實十分賞心悅目,配合建築本身的歷史感,照起來別有一番風情。由於前後分別面對三線道與鐵路,三井倉庫在正面與背面皆有山牆,是其特色;而其正面更是保留了日治初期的亭仔腳,當時的行人就是在這麼高、這麼寬的亭仔腳下來來往往……光是想像就覺得很迷人。順帶一提,這次拍三井倉庫的時候,看到它隔壁的隔壁是「三菱船用引擎」,就順手把這兩個大財閥一起入鏡了,倒也相映成趣。

三井與三菱是日本知名的大財閥。

若有興趣的話,各位不妨前去北門周邊一觀。再過幾個月,恐怕此地的面貌就又要大不相同了。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我想見仁見智吧。大家想要的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城市呢?我想這是一個可以在北門好好思考的問題吧!敬祝大家玩得愉快。

-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