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月潭與拉魯島的歷史──臺灣的心臟

日月潭與拉魯島的歷史──臺灣的心臟


  在奇幻小說裡,常有不可思議的秘境、充滿傳說色彩的悠遠之地。這些聽來遙遠,但事實上,日月潭就是個這樣的地方──至少在觀光客不知節制地湧來前,是的。遺憾的是,也許這裡真是塊寶地,在臺灣歷史上,隨著政權遞嬗,日月潭風景也一再轉變,實際見證了臺灣的殖民史。

  現在的日月潭與過去風貌不同。日月潭之所以叫日月潭,有一說是因為此潭由圓形的「日潭」與半月形的「月潭」合成。從現在的地圖看,大概會覺得要看成日、月之形極需想像力,但這是因為日月潭的地貌發生過轉變。請各位看下圖:


  下面是1921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從這張圖來看,就能很清楚看到日、月之形。為何現在的日月潭會變成如此?原因便是1934年,知名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程」,這部分容後再敘。

  清領時,鄧傳安的《遊水裏社記》有云:「東征集所謂水沙連者,山在水中者也。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許,圍五之。」

  水分丹、碧二色,但青碧色的部分是太陽,丹紅色的部分是月亮,這景色不就充滿了幻想風情嗎?文中所說珠山,就是圖上的咮仔山。附帶一提,現在珠山與過去的大小差距如下圖(比例沒有弄錯)。


  珠山是漢人取的名字。之所以叫珠山,據說是因四周山形呈雙龍搶珠之勢,而「珠山」正是那一顆龍珠。但其實早在漢人取這名字前,邵族便已經住在這裡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巡臺御史黃叔璥來臺考察,寫下的〈番俗六考〉中,便已提及住在水沙連(日月潭畔一帶)與珠山上的邵族。

  邵族本來並非住在日月潭一帶,對於其所由來,有好幾種說法,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同意他們是在狩獵時,跟著「白鹿」而來。據說本來並未言明是白鹿,只說是白色的某種生物,但日治時代,日本人立牌子向人介紹石印化番(即邵族)的由來,正式確立白鹿的說法,後來便都說是隨白鹿而來了。

  邵族人隨著白鹿來到日月潭邊,被稱為「土亭仔」的地方,接著白鹿便跳入潭中,游水而去(也有一說是白鹿被殺了)。當晚帶頭的邵族人做了個夢,夢到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人,自稱是將他們帶到這裡的白鹿,希望他們住在此地,之後獵人們回到原部落,帶了一批人到日月潭一帶,定居於此。

  「珠山」在邵族人口中稱為「拉魯島」,島上是邵族人祖靈沉眠之處。所謂的祖靈,除了各大氏族的祖靈外,還有一位最高祖靈Pathalar。Pathalar是有著長鬚的長者,住在巨大的茄苳樹上,祂是法術的祖師,所有法術都傳承於祂,當部落中的女性想成為女祭司(先生媽)時,一定要經過Pathalar同意,即使是已經不住在拉魯島上的現代,想成為先生媽的人也一定要特別到島上尋求Pathalar的感應,若Pathalar願意教她法術,便會在晚上進入她的夢中。

  茄苳樹在邵族中有神聖的地位,邵族有茄苳樹王的傳說,據說有位邵族領袖是茄苳樹化身,當時漢人來臺墾荒,便與邵族發生衝突。這位茄苳樹王與漢人戰鬥時,無人是其對手,漢人雖知其正體是茄苳樹,但就算偷偷派人砍傷,茄苳樹也會復原。後來漢人占卜,夢到用獠牙精(鋸子)砍倒茄苳樹,以黑狗血潑在上面,最後用銅蓋蓋住,就能完全毀滅這棵樹。果不其然,在漢人用這種方式砍倒樹後,邵族領袖就戰敗被抓了。

  這故事雖是傳說,但從歷史來看,很可能是1726年的骨宗事件!本來邵族在水沙連是很興旺的,這個事件成為邵族衰敗的契機,而且漢人墾荒,入侵原住民領域的事並未結束,1814年的郭百年事件,便是漢人侵墾,最後設下詭計,大量屠殺原住民的可怕事件。雖然清廷最後嚴禁漢人越界開墾,但墾地趨勢勢不可擋,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山撫番,漢人勢力更湧入水沙連。

  有趣的是,1871年,傳教士甘為霖來到水沙連一帶傳教,並將日月潭命名為「Lake Candidius」(有說法指出西方人將拉魯島稱為「Pearl Island」,但筆者未找到可信的出處),而清廷為了對抗傳教勢力,居然在拉魯島上建了「正心書院」。從這時開始,便隱約可見日月潭、拉魯島的多元文化背景。

  拉魯島上本住著邵族與漢人,但1879年爆發瘟疫,使邵族放棄了拉魯島,散居各處。之所以散居,是為了避免互相傳染,瘟疫正盛時,甚至早上把屍體抬出去,晚上抬過屍體的人就發病了,這對邵族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但邵族也有傳說,認為是漢人在拉魯島頂端蓋了「六角亭」,破壞了風水,才對邵族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對邵族來說不完全是空穴來風,早在藍鼎元的〈紀水沙連〉中,便提到拉魯島頂端光禿禿的,沒有房子,因為邵族人認為,若在頂端蓋房子,必失火。可見拉魯島頂端不能有建築,是古來之禁忌。

  四散的邵族,經過長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匯集起來,住在石印一帶,這時已是日本人統治的時代了。對日本人來說,「蕃人」雖未開化,卻也充滿了想像空間,心生嚮往。因此伴隨著日月潭的美景,邵族也迎向了觀光化的命運。


  在這部「南進臺灣」紀錄片中,便可看到日月潭名勝之一的「湖邊杵歌」,邵族人以杵擊地,發出音樂般的聲響。

  1931年,日本人將六角亭毀去,在原地蓋了「玉島神社」,主祀「市杵島姬命」,終於連日本宗教都入侵拉魯島了。1934年,日月潭水力電氣工程完工。此一工程是非常巨大的計畫,其電力提供了大量的工業用電,日月潭能被稱為臺灣的心臟,除了地理位置外,這也是重大原因吧?然後,為了進行水力發電,諸多工程造成日月潭水位上升,使日月潭變成現在的形狀,也因水位上升,拉魯島幾乎滅頂,上面的漢人被迫遷離,拉魯島於是成為了無人之島。


  事實上被遷離的不只是漢人,本來住在石印一帶的邵族,也因水位上升,被日本人遷到卜吉,即現在的「伊達邵」。據說在石印一帶,本來住著一群矮矮的小黑人,是傳說中的種族,被邵族稱為「烏狗蟻」。工程完工時,他們不願離開家園,竟隨著家園一起被淹沒。臺灣原住民中,矮黑人傳說十分常見,在邵族傳說中,他們竟到了1934年才滅絕,如此近代,也頗令人驚異。但筆者對此有些存疑,在那之前,鳥居龍藏早就拜訪水社,如果這些矮黑人真的存在,鳥居龍藏豈有不拜訪之理?石印就在日月潭邊,既然日治時已觀光化,這些矮黑人又怎會不曝光?

  隨著水位上升,最後的傳說也沉沒了。拉魯島世俗化的時代真的來臨。雖然現在拉魯島禁止邵族外的人登島,但整個日月潭早已沉淪。萬人泳渡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還有最近飯店疑似排放廢水……

  此地的神聖性早已蕩然無存。

  邵族有一傳說,據說日月潭裡,曾住著人魚,叫「塔克拉哈」。他破壞邵族捕魚用的魚籠,讓邵族勇士與他大戰,質問他為何這麼做,原來「塔克拉哈」是擔心濫捕會造成魚蝦滅絕,邵族勇士聽了,也答應絕不濫捕。日月潭曾是如此生氣勃發。

  但現在,「塔克拉哈」應該已不在日月潭裡了,若他還在,一定是既無奈又傷心吧……